您当前为游客状态登录,账号登录可享受更多权益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所同时拥有中俄名校资源的大学 一所被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同致贺词的大学 一所生机盎然四季如春的大学 你想体验中俄文化交流碰撞吗 你想感受世界两所顶尖名校的教育教学吗 ... 十个理由告诉你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值得你来 1、历史溯源:中俄两名校联手,打造独一无二的大学 2014年5月20日,在中俄两国元首见证下,中俄两国教育主管部门签订谅解备忘录,支持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大学。 2016年10月,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7年,学校正式开始招生,两校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为南方高校发展布局注入新动能。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位居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拥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约300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21年度 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4位。 2、学科专业:本硕博全层次,交叉融合布局合理 学校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学校开设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经济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7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方向、2个博士专业方向开展教育教学,涉及理、工、经、文四个学科门类,初步实现全层次人才培养。 3、办学定位:深化教育合作,中俄人文合作重要平台 学校致力于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校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 4、办学特色:与时代同呼吸,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承载着国家“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为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科研平台:融汇两校优势,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学校引入莫大、北理工和全球著名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在国家、广东省以及深圳市亟需的高科技领域开展前瞻性科技创新研究,设立前沿交叉研究中心,聚焦特色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目前,已建成计算数学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被评为深圳市社科重点基地和深圳市2020年度“十大法治事件”提名事件;成立前沿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与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正在推进化学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放射化学与放射生态学科研教学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欧亚研究中心等基础学科研究、技术创新及人文社科平台,全面提升科研能力。 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
|